这一年,“一带一路”项目捷报频传。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正式通车、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楼宇封顶……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加速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截至2022年12月6日,我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6万列,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
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无数“连心桥”“繁荣港”“幸福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铺展,让亿万民众的生活就此改变,生动展示了合作发展、联动发展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佩列沙茨大桥
佩列沙茨大桥长2440米、宽22.5米,连接隔海相望的克罗地亚领土,是中克建交以来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克罗地亚、欧盟开展三方市场合作的典范项目。大桥自2022年7月26日通车以来,已经有超过100万辆汽车安全驶过,运行状况良好。
青山工业园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印尼的重点项目之一,经过9年发展,中国青山控股集团(青山)在印尼的两个园区落户了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对印尼当地发展贡献也越来越大,不断书写着中印尼互利共赢合作的新篇章。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位于现首都开罗以东约50公里处,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包含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标志塔”项目,塔冠最高点385.8米,被誉为“非洲第一高楼”。目前,中央商务区项目已完成全部20栋楼的主体结构和外装工程施工,全面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阶段。
中国菌草技术
中国菌草技术使得草不仅可以养菇致富、治理风沙、饲养牛羊,还可以用来发电造纸。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被人们称为“幸福草”“中国草”。
中老铁路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于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它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一年来,全线开通24个客货运站,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货物1120万吨,货物品类从10多种拓展至1200多种,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泰中罗勇工业园
成立于2006年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位于泰国首都曼谷东南100多公里处,是中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截至2022年11月,工业园已吸引了180家中国制造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在泰投资,为当地解决超过4.5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中泰产能合作的典范。
匈塞铁路
匈塞铁路改造项目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对接。匈塞铁路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全长约350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于2022年3月19日开通运营。
卡纳普里河底隧道
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全长9.3公里,是南亚地区第一条水下隧道,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建成后,它不仅将大大改善吉大港交通条件,带动孟加拉国经济发展,还将有助于完善亚洲公路网,促进孟加拉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
卡洛特水电站
由中国三峡集团为主投资方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2022年6月29日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后,卡洛特水电站成为巴基斯坦第五大水电站,每年将提供32亿度廉价清洁电能,可满足约500万人口用电需求,将有效缓解巴基斯坦电力供需矛盾。
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自2016年3月全球第一家鲁班工坊在泰国建成运行以来,天津已在20个国家建成21个鲁班工坊,形成贯通“中高本硕”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超过3000人在合作国家接受学历教育,超过一万人参加培训,11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
蒙内铁路
蒙内铁路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截至2022年12月,蒙内铁路旅客运输量已超过878万人次,货运量达到2269万吨。
“万村通”项目
“万村通”项目是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人文领域合作举措之一,旨在为非洲国家的1万个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中国援建布隆迪“万村通”第一期300个村庄项目于2018年10月完成,第二期项目增加200个村庄,于2022年3月完成。
“基塞”水电站
2014年7月,中国和阿根廷签署了“基塞”水电站项目融资协议,标志着这个阿根廷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基塞”水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49.5亿千瓦时,预计可满足150万阿根廷家庭的日常用电,每年为阿根廷节省近11亿美元的油气进口开支。